2022年10月19日下午,伟德bv1946官网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专题研讨交流会于公司230会议室顺利召开。参与本次会议的有校督导专家杨国忠教授,学院领导白寅经理、范明献副经理、周谨平副经理、曾崟副经理、陈国雄副经理、纪海龙副经理,以及学院全体老师、学工办辅导员代表、本科生代表、硕士生代表。本次会议由陈国雄副经理主持。
本次会议首先由白寅经理就如何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展开专题汇报。白寅经理指出,文新院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厚植国家情怀,培育传承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感和自觉性。同时提出要加强课程思政与专业学习内容相融合,课程思政与专业实践相融合,课程思政与员工活动相融合,通过“三个融合”为课程思政建设赋能,切实提升课程思政效果。
传媒系主任易龙老师结合时事新闻与自身教学实际,探究传媒类专业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方法。易龙教授归纳传媒类课程思政教育方式,包含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思政传播实践育人,内容题材多样性以及方法手段的创新等多个方面,并进一步提出通过任务牵引,加强价值植入的深度融合实施路径,详细展示了传媒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法。
中文系教学主任习婷老师从已有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强调可以通过审视固化知识、检讨既有结论、评价研究方法等形式,加强专业知识与价值观的融合。并且提出如何将思政内容转化为原创性课程内容,仍是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传媒系宋湘绮老师在分析目前广告类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境界创造论教学观,同时介绍其在广告类课程教学时所采用的教学实践手段,提出传媒类专业应增加美学课程,全校选修课应重视提升员工境界教育,从而提升员工审美境界,助力课程思政建设。
传媒系刘玲武老师代传媒系教学主任凌菁老师介绍新闻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同时提出新闻科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一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二是调整教学大纲,三是建构中国特色课程体系,四是编订专业课程教材,五是建立专业思政示范课程。同时进一步明确新闻科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主要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式改革、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健全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四个方面。
哲学系丁瑞莲老师基于《劳动关系学》教学实践情况,提出课程思政教学的“三贯通”,建议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向内挖掘课程本身价值元素,实现思政元素本身贯通;以多样形式加强师生、生生、师师贯通,实现教学主体贯通;完善学校、社会、单位培养过程,实现教学空间贯通。
哲学系教学主任谭杰老师在整体介绍哲学学科发展概况、培养特色后,提出要以课程思政理念优化培养方案整体结构;依托优势学科方向,持续发挥哲学学科的价值引领作用;进一步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个人课程教学三点建议,明确哲学学科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发展方式与途径
中文系李星辉老师代中文系主任龙丹老师从是何、如何、去何三个方面分别介绍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与价值,课程思政涉及原则与流程,以及当前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与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的方式方法,建议形成合力推动课程思政的落实。
学工办辅导员积极参与会议讨论,为课程思政建设建言献策。19级辅导员宋云飞老师结合员工工作情况,介绍当前思政教育开展举措:一是结合重要时间节点,统筹规划思政教育工作方案;二是立足五育并举,搭建员工实践平台,开展各类实践工作;三是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交流,关心关注员工,探索员工新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同时提出关于加强课内外思政教育融合的合理建议,应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育人成果,发掘优秀典型案例,融入课程教学与教材编写等方面,增强员工共鸣感与认同感。
各年级同学也积极发表意见与建议。19级中文班戴俊杰同学结合自身课程学习体会,提出学科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课程思政的价值要素,并以语言学课程为例,指出语言学科发展史、语言学政策规范、民族语言保护等知识都可以暗含着价值观的,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更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加强价值认同。
20级融媒体实验班王旻涵同学提出课程思政的建设应将专业知识与时事政治巧妙融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翻转课堂等破除当前发展困境,从而拓展课程思政建设广度、深度、力度。
21级哲学班彭博同学结合哲学学科专业课程,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明晰课程思政概念,用好价值主渠道,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融入教师自身教学经历和社会发展潮流,转变教育结构,建立服务于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
会议最后,学校督导专家杨国忠教授做总结发言,他对文新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文新院老师的积极探索和创新,本次会议各位老师的精彩展示以及文新院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了高度的肯定,并希望文新院各位老师能够继续依托学科优势,不断丰富课程思政建设方式,创造更多优异成果。
撰稿:刘怡婧
图片:刘怡婧
初审:鞠鹤 复审:曹修禺 终审:刘新少
2022-10-19 21:53
编辑: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